息县赖氏祖地

周朝始立国,姓肇叔颖来。

华夏数旺族,皇天一血脉。

衍播三千载,瓜瓞生四海。

共尊一个祖,同姓一个赖。

宗脉思故园,豫南寄情怀。

熠熠我华夏,重现生异彩。

从此有家园,万载祭不怠。

……

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来自海内外的赖氏宗亲代表数千人,不远千里甚至万里,奔赴河南息县,齐聚在包信镇古赖国文化园北侧的叔颖公陵园举行一年一度的赖氏祭祖大典。这充分体现了广大赖氏族人慎终追远、祭奠先祖的家国情怀。

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他强调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作为河南黄河文化辐射区具有代表性的姓氏文化之一的赖氏文化,在新时代文化事业建设宏图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拨开历史的烟云,将赖氏之源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出来。

一、息县包信概况和历史沿革

包信镇位于河南息县城东北35公里处,距新蔡县城20公里,东面与淮滨县毗邻,西面、西南、南面分别与东岳镇、张陶乡、小茴店镇接壤,国道自北而南,贯穿全境。全镇人口六万多人,总面积87.37平方公里。

包信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虽临近淮河,但它仍属于黄河文化中的一部分。境内主要有闾河、温大港、敞口港三条河流,并由闾河注入淮河。包信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季风湿润区域,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冬暖夏凉,土壤肥沃,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

包信物产丰富,名吃众多。包信大饼、百鸡块、小猪肉、剔骨肉、地锅狗肉、烩面、油杠馍等地方风味食品,在县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包信地方戏曲发达,陈湖嗨子戏剧团闻名远近。年嗨子戏成功申报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年,息县“嗨子戏”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填补了息县省级“非遗”项目空白。

包信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镇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息州八景之一“广丰浸碧”即在此地。《中国名镇志》一书将息县包信镇与巩义回郭镇、开封朱仙镇并列为河南省三大名镇。

包信系周封赖国故地。西周建立后,周武王三年(前,旧说周武王十三年)封其同父异母弟叔颖公建立赖子国,景王七年(前)为楚灵王所灭。

秦朝时属颖川郡,称褒信县,与新息县分立;

东汉时置褒信侯国;

三国时属豫州汝南郡;

晋朝时属汝阴郡,汝阴郡分新蔡郡后,改属新蔡郡;

南朝时改名苞信县,属新蔡郡;

隋朝时又改褒信县,属汝南郡;

唐朝时改名苞孚县;

宋朝时复改褒信县,属京西路蔡州;

元朝时废县,称褒信镇,属息州;

明清时称包信镇,属息县;

年设区,称包信区,辖7联保45保;

年撤区设镇,辖20保;

年设包信区;

年改乡,称包信乡;

年改公社,称包信公社;

年复改乡,称包信乡;

年改镇,称包信镇。

二、赖氏起源于息县包信

目前,全世界赖氏总人口约有万,是中国人口排行第98位的姓氏。赖氏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及西南各省区,如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台湾、广东、云南、四川等地。东南亚和海外许多地方也有赖氏分布。

赖氏来源于赖国,已是不争的事实。

最早的记载是《左传》。《左传·卷十·昭公四年》详细地记载了楚灭赖国时的情况:“(楚子)遂以诸侯灭赖。赖子面缚衔璧,士袒,舆榇从之,造于中军。王问诸椒举,对曰:‘成王克许,许僖公如是,王亲释其缚,受其璧,焚其榇。’王从之。迁赖于鄢。”这是一个何等壮怀激烈的场景。公元前年,在历史上曾留下“楚王好细腰”典故的楚灵王带领中原诸侯南下征讨吴国,顺便灭了赖国。赖国弱小,不战而降。赖王仁德,为了保全赖国民众,甘愿以身赴死。他反绑双手,嘴里衔着象征着王权的“玉璧”,军士们露胸袒背,抬着棺材出城,到中军帐中投降。尽管国家灭亡,民众大多也迁到鄢地,但爱民的赖王由此成为广大赖氏宗族永远的榜样。

唐朝林宝在《元和姓纂》一书记载:“赖,《左传》赖国,为楚所灭,以国为氏。汉有交趾太守赖先。”南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交代更为具体:“三代诸侯赖子国,春秋鲁昭四年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按邓名世所说,赖国为子爵国,曾经历了夏、商、周三个朝代,于鲁昭公四年(公元前年)为楚国所灭,亡国后的赖国子孙以国为氏,就是赖氏。

关于赖国的地理位置和赖氏的起源问题,南宋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一书中指出:“赖氏,子爵,今蔡州褒信有赖亭,即其地也。昭四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清朝学者张澍在《姓氏寻源》一书中引述西晋史学家司马彪的话:“汝南褒信且有赖亭,故赖国。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这里所说的“蔡州褒信”“汝南褒信”都是指现今信阳市息县所属包信镇。根据众多史书、文献的记载,我们不难知道:赖国是为楚所灭,赖国灭亡时间是在春秋时的鲁昭公四年即公元前年;赖氏是以国为氏,因赖国而得姓;赖氏起源于息县包信镇,包信是赖氏祖地。

三、叔颖是赖氏族人公认始祖

赖国是如何建立的?赖国第一任君主是谁?这在先秦时期的文化典籍中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但诸多姓氏书籍和赖氏家谱均认为赖国的第一任君主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同父异母弟叔颖。叔颖遂成为赖氏得姓始祖。

李魁彩在其编著的《百家姓词典》一书中介绍赖氏起源称,赖氏一支“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的后代,以国名为姓。周文王之子叔颖被封于赖国(今河南息县包信镇)。春秋时,赖国为楚灵王所灭,其后代以国名为氏。”李吉《中华百家姓始祖图典》也讲到赖氏的一支“为周文王姬昌的后代,始祖赖叔颖。周武王有个弟弟叔颖被封于赖,鲁昭公四年(前)赖被楚灵王所灭,后子孙以国为氏。”

台湾的姓氏著作均认可叔颖为赖姓始祖。魏英满、陈瑞隆《台湾姓氏缘由》一书根据元朝马端临《文献通考》,提出:“武王之弟,封于赖国,后叔颖之子孙,因鲁昭公四年,楚子入赖,迁于鄢。赖氏后世子孙,遂以叔颖为一世祖。”彭桂芳《台湾百家姓考》也写道:“春秋时代的赖国,根据考证,是由周武王的弟弟叔颖所建立的,是当时的一个侯爵之国。换言之,赖氏家族在血缘上也是黄帝的姬姓。他们的一世祖,就是三千一百年前的叔颖。”叔颖为赖氏得姓始祖,在学术界得到认可,并广泛传播。

叔颖为赖氏始祖,在赖氏家谱中有同样的记载。广东《紫金赖氏族谱》()收录宋朝进士胡铨于熙宁二年(9)所写的“赖氏谱序”中讲到:“考赖氏叔颖为黄帝裔孙,为赖氏一世祖。”该族谱称:“叔颖公为轩辕第二十世孙,文王第十九子,武王之弟,商末纣无道,武王命弟叔颖率兵与诸侯讨伐之,功成退居河南省颖川地,武王念起功勋,遂赐子爵,并封叔颖所在地为赖国,……赖氏尊叔颖公为始祖。”台湾嘉义《赖氏大宗谱》()专列有“赖氏源流考”云:“溯我赖氏出自轩辕黄帝第二十代孙,古公之曾孙,文王之第十九子,叔颖公,武王克商有天下,封弟叔颖于赖国,后之子孙以国为姓。”其他地方的族谱对赖氏得姓始祖的叙述大同小异,没有太多的区别。在此,不在一一存列。

从历代姓氏文献和赖氏家谱足以证明,赖氏来源于赖国,是以国为氏的。《左传》一书明确记载了赖国灭亡时间,也就是说赖氏得姓是在春秋时期。为什么赖氏始祖不是赖国最后一任君主赖添公,而是赖国第一任君主赖叔颖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著名姓氏谱牒专家张新斌先生认为,以国为姓氏的,一般都尊开国君主为始祖,而不是亡国君主。他说:“亡国君主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一般都很低,不像有开拓精神的开国君主受人尊重。”作为姓氏文献和赖氏家谱记载的赖国第一任君主赖叔颖,被尊奉为赖氏得姓始祖,也就顺理成章。作为赖氏祖地息县,已将淮河新区一条南北走向主干道,命名为叔颖公大道,以示纪念。

据史料考证,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八日是历史上赖国封土建国的大好日子。为纪念这一重要时刻,赖氏总会自年农历三月十八日开始,每年的这一天定为祭祀先祖叔颖公的吉祥日。

四、赖氏祖地在息县包信

赖氏祖地在今河南息县包信镇。包信,古称褒信。《后汉书·郡国志》记载,汝南郡有褒信县,“侯国。有赖亭,故国”。当时的息县称“新息”,与“褒信”同为汝南郡的两个县。《太平寰宇记》《读史方舆纪要》专门有记述褒信的历史沿革。自东汉至两宋,褒信一直为县,名字多称为褒信,有时改称苞信,苞孚,属汝南郡或新蔡郡,后来属蔡州、舒州、豫州。元朝时实施行省制度,褒信废县设镇,属息州。明朝以后,称为包信,一直归属息县。

包信与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通志·氏族略》云:“赖氏,子爵,今蔡州褒信有赖亭,即其地也。”宋朝罗泌《路史》载:“赖,子爵。蔡之褒信有赖亭,楚灭之。”《文献通考》云:“赖姓,子爵,国在......今蔡州褒信县。”清朝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卷十三载:“昭四年......(楚)执齐庆封杀之,遂灭赖......。《后汉书》褒信有赖亭,故赖国。”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四载:“昭四年灭赖。今河南光州息县东北为赖国地。”《春秋大事表》卷六载:“息县西南七里有息城,赖在息县东北。”

地方志书也有相同的认识。清朝嘉庆《息县志》载:“褒信在县东北七十里......后废为集,古赖国,今赖亭是也。”现存立于息州谯楼上的清朝道光二十七年()《重修东岳庙大殿拜殿后楼碑记》的碑文记述:“包信镇,古春秋赖子国也。汉为褒信县,建武五年又自息析置褒信侯国,刘宋改曰苞信,隋复旧……至元,废入息县。”方志与碑刻的记载,反映了当地士贤很早就对赖国在息县的认可。

赖国故城是保存较完整的周代赖子国故城遗址,对于研究淮河流域先民活动、先秦古国历史和春秋至汉经济文化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该故城位于包信镇闾河大桥东南1千米处,至今尚有遗迹可寻。遗址呈正方形,东西长米,南北宽米,有东西南三个城门,城墙外有40米宽的城河环绕。现西南角城河被人工填平,其余都维持原地形地貌。在遗址地面上,散存着很多陶片。现搜集的文物器形有鼎、鬲、罐等,纹饰分绳纹、刻划纹、指窝纹、附加堆纹。质地以夹砂灰陶较多,还有土黄色和黑色陶片。在城墙外围,有红烧土带环绕。

包信有许多地名传说与赖国有关。赖国故城东北米处有蛤蜊山遗址。据民间传说,叔颖与妻子拜月而在此挖拜月池。拜月时用蛤蜊撒入池内,天长日久,形成了蛤蜊壳堆成的小山,蛤蜊山由此而得名。故城西米处有“九烈女墓”。公元前年,楚灵王统诸侯伐赖,烧杀奸淫,无恶不作。传说,九位赖国女子不甘受辱,环抱投入汪湖而死。为避楚之害已改名更姓未被掳走的赖国故地臣民,为九烈女的刚烈之举所感动,就将九位女子的尸体合葬一处,故称“赖国九烈女墓”。现古冢东西长18米,南北宽14米,高2米。包信镇西北2千米之后楼村傅后庄原有高2.5米,南北长66米、东西宽30米的土冢,当地俗称“赖王墓”,为叔颖公之墓。年叔颖公墓被公布为息县文物保护单位。叔颖公墓以南还有“八王陵”,传说为历代赖国国君墓。此外,包信镇一带的龙王庙、娘娘庙、迎水寺、香烟寺、三官台、校场等古迹,均与赖国历史有关。

年3月,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干部周到调查息县闾河治理工程文物出土与保护情况,发现赖国故城遗址。赖国故城,年1月由息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年6月8日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年4月在赖王叔颖公墓的基础上,建成赖氏太始祖叔颖公陵园。年4月,在叔颖公陵园南侧右建成赖国文化园。这座规模宏大的古建筑园林式文化园,东西宽米,建筑总用地63亩,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是世界赖氏族人投资约2亿元人民币兴建的一项重大工程。年,古赖国文化园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定位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包信历史上长期为县,后改为镇,隶属息县。从史料考古以及民间传说等方面,均可确证为赖国故地,也是公认的赖氏祖地。

五、赖罗傅三姓同宗同源

台湾省台中市赖罗傅宗亲访祖团暨中原赖氏宗亲联谊会,在洛阳周公庙所立纪念碑上有一段碑文,这样写道:“罗傅二姓,源于赖氏,故赖罗傅三姓实系同宗同源,当无疑焉。”

考察包信镇一带的村庄分布,可知“赖、罗、傅同宗同源”说法是有历史根据的。围绕在赖国故城、叔颖公陵园、古赖国文化园附近,姓傅的村庄很多。南边有傅围孜、东傅庄、傅庄、大傅庄、小傅庄,北边有大傅围孜,西边有前傅楼、后傅楼、傅腰庄、傅小庄。包信有些村庄的名字看似与傅姓无缘,实际上姓傅的人口也占了一半以上,如陈楼、牛楼、蒋庄、郭庄、孙庄和陈大庄等。离包信不远的岗李店、小茴店、东岳、张陶、夏庄、临河等乡镇,罗、傅两姓也特别多。

清朝《重修东岳庙大殿拜殿后楼碑记》碑文记载包信是春秋时赖子国的所在地,同时也记载了包信二千多年的历史沿革和当时当地的风土习俗。在包信,同罗、傅两姓有关人士座谈中发现全镇罗、傅两姓无通婚事例,并有同一处祖地祭祀的习俗。

据姓氏研究专家谢钧详主编的《中原寻根》中《赖姓起源》一文载:“据当代学者考证,赖子国的旧址在今河南息县包信镇一带,赖为以国为姓之氏,故赖姓源于河南。”台湾、广东蕉岭、河南孟津等地的《赖氏族谱》中均载:当年,赖被楚灭后,为避楚灵王之害,赖氏有些人改为罗姓或傅姓,因此有了“赖罗傅同宗同源”之说。

根据以上事实和资料,通观包信镇的地理位置、出土文物和罗傅两姓的习俗证明,今息县包信镇一带是春秋赖国的所在地。当地现在已无赖氏人家居住,但罗、傅两姓特多。这才合乎历史、合乎逻辑。否则,如果赖氏人家很多,倒成了姻亲等关系。赖氏族人若不愿离开故土的,就得改名换姓,不然就会受到楚王的迫害,遭到灭顶之灾。因此,包信镇一带罗、傅两姓人家特别多,是“赖罗傅同宗同源”之说的有力佐证,更是古赖国在包信镇一带的有力证明。

作为河南黄河文化辐射区的息县赖氏祖地,因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坚韧的精神内核、永续的繁衍传承、互助的现代品格,载录着赖氏宗族的渊源世系、兴衰荣辱、历史功业,延续着文明轨迹、历史渊源、时代嬗变。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历史逾千年,赖氏族人翻越千山万水、历经千难万险,辗转各地,徒步息县包信寻根问祖,他们积极为祖地的发展献计出力,并通过古赖国文化园的建设对赖氏文化进行深层次发掘研究。在新时代,赖氏家族正发挥着前所未有的的凝聚作用,鼓舞着广大海内外赖氏子孙同心同德,进取拼搏,舍己为家,报效桑梓。

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赖氏祖地的息县,必将凭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的东风,在世界赖氏宗亲总会的协助下,共同将赖氏文化发扬光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1.息县志编纂委员会《息县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年11月第1版。2.宋效忠《根在信阳》,-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年1月第2版。3.张新斌《中华赖姓·息县寻根》,-香港:中国文化出版社,年11月第1版。4.徐泽林《申息觅踪》,-福州:海风出版社,年4月第1版。5.徐泽林《关于息国、赖国建立和息姓、赖姓起源时间重新定位的考证》,《中原文史》年第2期。6.李魁彩《百家姓词典》,一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年12月第1版第4次印刷。7.息县史志研究室点校(清嘉庆点校本)《息县志》,一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年1月第1版。(该文收录于《河南黄河文化地标》,河南大学出版社,年11月第一版)(作者简介:徐泽林,系河南省中学历史特级教师,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信阳市政协委员,信阳市优秀社科专家,息县一高副科级干部)

▼点击下方卡片发现更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lizx.com/glzl/108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