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一个有味道的专场苦瓜蛤蜊辣子

爱吃甜点的吴昌硕写过一副对子:“食金石力;养草木心”。缶翁牙口不错,常言“金石可餐”,不过我们平日里多见的都是甜、酸、苦、咸,辣,这些寻常味道。却不知这“金石味”,到底是个什么味儿?

文艺批评里有种惯用的手法,即“通感”。比如“暖响”、“碧寒”、“暗香”,又比如“辣眼睛”、“瞎了心”,既然说到“金石味”,那正不妨便用味觉体验来类比一下。

一味:辣

“五味之中,辣是一种带有痛感的刺激。”——科学家

烫口、香辛、刺痛,由此来观察金石书画,最有同感。无论是赵之谦、吴昌硕还是齐白石,作品里泼辣、刺激的因素总是占有上风。据说近十年以来,川菜已横行天下,靠的便是个“辣”字。

  

上海匡时秋拍正道——近现代书画夜场

Lot

吴昌硕岁寒三友

纸本立轴年作

×80cm

  RMB:,-,0

 

出版:

1.《吴昌硕年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年。

2.《艺灿扶桑》P69,上海书店出版社,年。

3.《海派百年代表画家系列作品集——吴昌硕》P,上海美术家协会编,上海书画出版社,年。

著录:

《海派百年代表画家系列作品集——吴昌硕》P,吴昌硕艺术年表年内容,上海美术家协会编,上海书画出版社,年。

  

殊不知,人们在文艺上对于“辣”的普遍嗜好,却是领先了近百年,康有为《广艺舟双楫》里记载碑体书法的风行:“迄于咸同,碑学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盖俗尚成矣”。

而这种味道的流行,未尝不是源于清末衰世带给知识分子的那种痛楚,尊仰碑学,提倡一种生涩而充满生命力量的艺术形式,既排斥清中期以来所提倡的赵董书风所影响的“甜俗”,也大有一种“一洗万古儒生酸”的思想力度。

  

二味:苦

"这个苦瓜,老涛就吃了一生。"——石涛

石涛半生自号“苦瓜和尚”,可谓“嗜苦如命”了,吴昌硕自号“苦铁”,也有取于此。茶味苦,可以回甘,苦瓜味苦,可以清心明目,则这个“苦”味,其实是一种迂回的、醇厚的、沉郁的审美品格。

所谓“画有初见不佳,而愈看愈佳者,譬如深山老衲、世外高人,初次接触,觉其拒人于千里之外,而相处愈久愈知其可贵”。“苦”“涩”相通,而用相对晦涩的方式制造一种疏离、陌生的感觉也正是金石文艺典型的特色。

  

上海匡时秋拍吉金乐石——金石家专场

Lot

钱痩铁刻寿山石张大千、张善孖兄弟用印

年作

2.8×3.2×7.6cm

  RMB:,-,

印文:大风堂

边款:大千道兄索篆,己巳仲春,瘦铁。

出版:

《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P。

《近现代书画家款印综汇》P.上海书画出版社,年12月。

《近百年书画家名人印鉴》于连成编,荣宝斋出版社,年7月。

《峰青馆印谱》稿本,钱瘦铁篆刻,近代辑,有吴昌硕题。

《近现代书画名家印鉴》金怀英编,上海书画出版社,年12月

《近现代名家书画品鉴》邓明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印面及印文

  

上海匡时秋拍吉金乐石——金石家专场

Lot

钱痩铁刻陆俨少自用印

2.5×2.5×3.4cm

RMB:60,-80,

印文:骫骳楼

边款:叔厓为俨少刻

  

印面及印文

三味:鲜

  

"不知许事,且食蛤蜊。"——《南史》

“鲜”之一解,莫过海产,生蚝螃蟹,性冷而味足,恰与金石学的高冷、生僻、新奇相通。《南史》里记载过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自负非常的王融见到了名士沈昭略:

“昭略屡顾盼,谓主人曰:「是何年少?」融殊不平,谓曰:「仆出于扶桑,入于汤谷,照耀天下,谁云不知,而卿此问?」昭略云:「不知许事,且食蛤蜊。」”

一句家常话轻松怼了回去,名士气十足。古人也常举“蛤蜊风致”自况,意指不同于主流审美而别有风味,金石学兴,打的是“复古”的大旗,其实是一场“文艺复兴”式的革新。

  

  

上海匡时秋拍吉金乐石——金石家专场

Lot

王国维题吴昌硕铭天风海涛砚拓本

纸本立轴年作

28×23.5cm×2

RMB:,-,

钤印:古泥刻(朱文)海隅沈石友藏(朱)

钤印:伯隅(朱)

残碑断碣,风化磨损,金石篆刻,深邃幽微,既可以使学者抛开俗务、“不知许事”的沉溺,也使艺术家可以最大限度地规避“帖学”、“馆阁体”所形成的刻板法度,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所以晚清的文艺,绝非陈陈相印,而是取法迥异,面目纷呈。在艺术史上看,“绝非衰落的百年”,而且,是一场饕餮盛宴。

如此盛宴,选择食材自然是首要的。对于甲骨、金文、篆籀、碑版乃至古砖、玺印甚至诗词的长久淫浸自然必不可少,而且要成为一个好的金石派艺术家,学问、激情、生命力也都要超出常人,这样,才会有一道道醇厚新鲜、营养刺激的美味佳肴呈现在您的面前。

哎呀,都说饿了

赶紧上菜吧!

  

吉金乐石——金石家专场

  

上海匡时秋拍吉金乐石——金石家专场

Lot

张海若题朱拓龙门石刻观音像

纸本镜心年作

27×21.5cm

RMB:30,-40,

 

款识:

临拓龙门石刻观世音佛像为伯母大人寿。

乙丑首春,侄张海若敬奉。

钤印:独园(朱)佛(朱)愿人人长寿(朱)

备注:此件作品为其姑母大寿所製。

 

上海匡时秋拍吉金乐石——金石家专场

Lot

于右任、沈尹默题延寿宫灯拓片纸本镜心

68×34cm

RMB:80,-,

款识:

1.延年益寿,于右任题。钤印:右任(白)

2.友人鄞马叔平君所藏汉延寿宫铜灯拓本,西田先生,尹默。

钤印:沈尹默(朱)

备注:

1、“鄞马叔平”即马衡。

2、上款人“西田先生”即西田几多郎,日本神奈川镰仓市人,西田哲学的创始人,文学博士。京都大学教授名誉教授,代表日本的哲学家。

上海匡时秋拍吉金乐石——金石家专场

Lot

齐白石拟金农梅花图

纸本镜心年作

×40cm

RMB:,-,

 

上海匡时秋拍吉金乐石——金石家专场

Lot

吴昌硕双清

绫本立轴年作

.5×41cm

RMB:,-,

出版:

1.《吴昌硕、赵子云合册》时人名画第一集,年。

2.《海派书画选集(第一卷)》P29,香港特别行政区出版,6年。

3.《画苑集珍》P14,上海书店出版社,6年。

4.《盛世鉴藏集丛(一)—吴昌硕专辑》P54,浙江古籍出版社。

5.《藏品》书画卷梅花专辑(贰)P34,7年。

备注:赵云壑旧藏。

 

  上海匡时秋拍吉金乐石——金石家专场

  Lot

  金城篆书“嘉量”铭文

  纸本横披

31.5×.5cm

  RMB:,-,

 

备注:此件作品为金城所见端方所藏之器并手橅。

   

金城《篆书“嘉量”铭文》款识

  

上海匡时秋拍吉金乐石——金石家专场

Lot

金城刻白芙蓉周尚均博古钮印

年作

1.8×1.8×5.4cm

RMB:,-,

印文:北平袁励衡金石书画

边款:癸丑花朝仿次闲法,金城。

  

印面及印文

  

  上海匡时秋拍吉金乐石——金石家专场

  Lot

  王福厂隶书

  纸本立轴年作

  ×33cm

  RMB:40,-60,

 

上海匡时秋拍吉金乐石——金石家专场

Lot

王福厂篆书十二言联

纸本立轴年作

×22cm×2

RMB:80,-,

  

上海匡时秋拍吉金乐石——金石家专场

Lot

清·吴大澂铭钟形老坑端砚

铭文:元章拜石,山骨云根,润为霖雨,泽被苍生。

大澂

16.5×18.7×1.8cm

RMB:80,-,

  

 清·吴大澂铭钟形老坑端砚铭文

 

上海匡时秋拍吉金乐石——金石家专场

Lot

韩登安刻高山石朱孔阳用印

年作

4.1×4.1×6.3cm

RMB:50,-80,

印文:五十岁以前服务活人,五十岁以后服务死人。

边款:云裳道长兄督刻,乞教正。丁亥三月,登安。

出版:《韩登安印举》,P66,上海书画出版社,年8月。

着录:《郑逸梅选集》第四卷、第六卷。《风趣老人朱孔阳》,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年1月。

   

 印面及印文

  

上海匡时秋拍吉金乐石——金石家专场

  Lot

  韩天衡刻昌化鸡血石鸟虫篆印

  年作

3.1×3.1×2.9cm

  RMB:,-,

  

印文:大元青花残瓷斋

边款:宗慧兄属,己巳元日,天衡刻石

出版:《鸟虫篆大鉴》,p,上海书画出版社,年3月。

 

 印面及印文

往期佳文回顾

观点

刘炜:“老炮儿”重抖擞

行情

哪些超级藏家在出货香港?

行情

保利香港年度总成绩交30.53亿港元开启下一个五年

(长按下载雅昌拍卖图录APP,了解最新拍卖信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lizx.com/glzl/52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