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漫谈之文化访谈魏玉庚

6月16日,魏玉庚老师做客桓台广播《午后时光》直播节目,一起来分享他的故乡情怀以及对于马踏湖人文历史的心路历程。

主持人:您作为一名土生土长马踏湖人,自然对自己的家乡马踏湖充满了浓浓的眷恋之情,您能不能将这种情感和广大听众分享一下。

魏玉庚:乡愁,是近年来社会上流传着的一个热词。乡愁这个字眼,之所以牵动着人们的心,引发大家的共鸣,就缘于人们对故土家园的眷恋。眷恋家乡,是我们每一个人永恒的情感,也是热爱和敬仰故土传统文化的体现。

对于我本人来讲,马踏湖的水土风情,就是记忆中的永恒景观和梦幻童话。在我的少年时代,贯通我们桓台县境南北的乌河,就是家乡的母亲河,我本人就出生在乌河入湖口附近的村落里。那时节,从上游蜿蜒而来的河床中,常年畅流着清澈甘美的水,岸边丛生着苇莆蔓花,水底里生着各类鱼虾、毛蟹、蛤蜊……乡亲们凭赖乌河来渴饮、浇灌、涮洗、航运,并得以世代繁衍生息。

说起来,马踏湖不仅养育了我的躯体、喂饱了我的灵魂,同时也承载着我的命运遭际、心路历程和精神脉搏的跳动。我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前期,自“大跃进”运动以来的所有重大事件,几乎都见识过。在马踏湖这方水土上,无论是困顿痛苦还是欢欣愉悦,是坎坷艰辛还是顺境兴奋,是幼稚荒唐还是传统本分,都沉淀在自己生命的记忆中,并连缀起了我童年、少年、青年、中年、甚至鱼跃花甲之岁的生命轨迹。因此,我就极容易从马踏湖这方水土中,找到自己情感的释放点。于是可以说,这一方水土就是自己的精神根据地,哪怕只随意看到一叶苇荷蒲草、听闻一声蛙鸣,也能勾起唤回好多有趣味的回忆,甚至瞅见一块残破的蛤蜊皮鱼鳞片,也能牵引出一串逝去久远的故事;即使在眼睛够不着的地方,只要稍微一抖落记忆中的景观、人物、习俗及方言土语,就成了或淡或浓的情感冲动。

主持人:您是不是基于对马踏湖的这份情感,才使自己决定去研究发掘马踏湖的人文历史。

魏玉庚:我曾在自己编撰的一部文集的后记中,写下过这样一句话:因为深深地感恩着马踏湖,自己才忠实记录下了许多相关的文字。因为记录下了这许多文字,便倍加深深地感恩着马踏湖。

记得冯骥才先生也曾有过如此一番感慨——保存葡萄 的方式,是把葡萄酿为酒;而保存岁月的 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文或画卷。说实话,我也确实想把我个人对马踏湖的岁月记忆,变为我们全体桓台人的集体记忆,并能够传递给后世子孙,从而让这一方地域文化成为乡亲们心灵沟通的纽带,于心灵中引起共鸣、提升自信和自尊的同时,甚至能够传播到更远阔的空间中去,让外界了解马踏湖的传统文化基因,认同我们桓 具个性的文化身份和精神价值。只可惜我酿制葡萄酒的工艺水平实在差劲,竟兑弄的这坛子酒的味道实在是不怎么样,在这里,只能向我的马踏湖父老乡亲和广大听众道一声歉意了。

主持人:对于马踏湖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您认为还需要做的工作有哪些?在传统文化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魏玉庚:只有记住乡愁才能存续文脉。马踏湖的文化遗产,不单纯是特色的自然风光,更可珍贵的是丰厚的民俗风情和历史人文景观,这地域文化的坐标地位,是足以能够让马踏湖人自信、自足、自豪的根本所在。坐拥这厚积至今的人文资源宝库,马踏湖的发展并不单是在追赶现代经济发展的强者,重心应在于自身文化遗产的抢救、文化生态的保护、文化元素的挖掘,实现自我形象的转型和重塑。依托自然风光,同时以大文化构架的思维,对马踏湖的丰厚历史和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与现代经济发展和时代精神相融合,使其凸现生命的活力和个性的魅力,便能更好的保护好生态,传承好文化,创意和打造出一系列具有特色禀赋的新生产业,并长远辐射出充满活力的文化品牌效应。

我认为,新时期、新常态下的马踏湖,面临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和文化魅力的提升两个价值向度。在进一步回归和提升起凤的地域价值的过程中,应让蕴含了文化内核的湖区特产、餐饮、娱乐,从传统的常规定式中增值而出,努力放大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品位。此外还有许多古建筑、古树木、古老手艺、民间工艺等等,这些都是无比珍贵和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保护好、发掘好、利用好这些文化载体是延续历史文脉的重要方式。根据起凤镇的资源优势,打造旅游之乡,幽默之乡,美食之乡,书画之乡,正骨之乡,防伪标识之乡等特色品牌名号,有效放大马踏湖的知名度。

总的说来,历史和现实互动,文化和产业融合,品牌和发展共生,这是历史轮回和社会进步对马踏湖的恩赐。马踏湖的发展只有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汲取力量、借鉴智慧,才能前行得更有底气。我作为一名马踏湖的子孙,期待着马踏湖立足于新的历史起点上,尽展雄姿,起飞翱翔。

来源:桓台县广播电视局;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编辑:小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lizx.com/glzl/58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